不要輕視自己的感受,是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核心價值,來自蔡康永在阿滴YT頻道受訪的一段話,他特別提到這不只是對大家說的,他自己更有感悟,還因此把第三本書《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已送出的稿件拿回來,補上這一篇才放心送出,可見它的重要性。
蔡康永出了情商三部曲的第三本書《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宣傳期間在多位大咖YT頻道受訪,細聽阿滴訪談蔡康永的影片後,這句話成為我特別想記錄的文字,就像阿滴說的:「我把我想植入腦海裡的那句話用Highlighter畫上,把那頁折起來,因為那個狀態 (憂鬱症) 會一直忘記,所以我會反覆翻開標記的那頁,去看用黃色螢光筆畫起來的那段話。」
這篇文章將這句話在影片中的口述原文、和影片連結置入,同時抒發個人生活感悟,不只分享給被演算法帶進來看到文章的你,更是我個人的筆記,因為這些 Highlight 不僅使我對過往和現有的生活有體悟,我相信也對未來產生反思或轉念。
01 | 不要輕視自己的感受 – 影片口述原文
阿滴:要怎麼分辨躺平、懶惰跟對自己好?(影片37:56)
蔡康永 :我覺得躺平懶惰對自己蠻好的啊 (兩人大笑) ….我不認為這個是兩端啊!
我的書裡面講了個簡單的事情,活著要體會成就感,而不要追求成功。我們現在對成功的定義實在非常狹窄,一個成功人士通常意味著你要上商業周刊的封面、被列為前十名的傑出青年這些事情,對成功的定義非常狹窄,它幾乎就代表著主流的肯定跟賺很多錢。這麼狹窄的定義,我們很多人的生活其實並不能夠符合(金謎之音:商業周刊也沒那麼多封面啊),很多人依然很開心,是因為他體會到他的成就感。
我跟大家一起都很輕視感受,我們覺得這很陰柔、很娘們,如果今天有一個人跟你聊說,我今天的感受是什麼,你就會覺得這不夠理性,太多人把理性與感受截然二分,好像一個理性的人一定就是鋼鐵意志,然後沒有感受,吃東西只計算卡路里、營養素,不在乎他吃進去的是大便還是牛排味道,沒有這種人!它不是光諎的兩端!就跟躺平跟愛自己,不是光譜的兩端,它們根本是混在一起的!
一個理性的人,你看皮夾克企業家,他是一個很熱情的人嘛,他在有理性的同時,是一個感受豐富的人,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的,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創業者會開出一家好公司,是只有理性像鋼鐵人一樣去執行意志,他一定對這家公司充滿感情,他才會去做這件事情。不要輕視自己的感受。只有當你是一個有感受的人,你才會獲得成就感。如果你一直瞧不起感受,一直想要當一個純粹理性鋼鐵無血無淚的人的時候,你離感受愈遠,你就只會追求那個主流認定的成功,而不再能夠收到你的成就感。
02 | 個人感受與體悟
從小我媽就說我很愛發呆,是個常望著遠方久久不動、不知道在幹嘛的小孩,她不理解但沒有阻止我。一直以來,我都引以為傲、也很感謝我媽一路的包容與放任,就像她常掛在嘴邊說:「我媽 (阿嬷) 常說,每個人有一種屬自己的美 (台語:一人水一款)。」她從不要求我要變成所謂的怎麼樣,套句現在的話就是:「允許自己成為自己,允許別人成為別人。」Thanks God~ 這也造就我依然保有單純、快樂、天真爛漫的阿呆個性。
然而有個放任我空靈的媽媽,也會有自律、高壓且完美主義的父親,求學過程中,我受到學生就該把書讀好、書沒念完不要分心去做些沒意義的事的觀念,甚至看到我在看綜藝節目笑得很開心,他會在旁邊問說:「你覺得你看這種東西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幫助?」這種教育方式讓我總有很想破框又被困的感受,加上他的暴脾氣,總讓我戰戰兢兢心生畏懼。但只要我父親不在,我都依然顧著電視哈哈大笑、目不轉睛,連媽媽跟我講話都聽不到。小學時候每天中午12點,有司馬玉嬌與黑松主持的天天開心、接續的台灣民間故事,還有龍祥電影台、衛視電影台的各種奇怪電影與周星馳搞笑電影,陪伴我度過各種發呆快樂時光,簡言之,我爸回家一小時前都是快樂時光 (因為一小時前要開始寫作業,哭)
隨著年紀增長,我父親的許多管教或質疑的言語與隨之而來的情緒讓我產生自我保護意識,為了降低被檢討、被罵或被批評的機會,內心常自我要求或將已發生的事實不斷反芻,形成我的生存策略:
一、高度敏感於他人的情緒:學會讀空氣、聽腳步聲、從別人的對話與聲調判斷周遭的情緒,尤其是特定權威人士,預判自己該如何應對;
二、避免衝突與討好迎合:為使存在的空間氣氛平和,我會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藏起來,等有機會時再偷偷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有別人在,我都會以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優先,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與需要;
三、把別人的評價變成自己內心的聲音:習慣將他人的評價拿來反省自己是否有誤、可否事先改進、減少這些聲音出現的機會。短期而言,有明確的權威標準可以揣測和預判後,我把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放在後面,為了獲得他人的稱讚調整自己,同時形成完美主義,覺得一定要夠好才不會被批判,不僅迷失自己也流失接受錯誤的勇氣;長期來看,我把他人的評價與標準變成自己的標竿,這些內在聲音演變成自我懷疑,無論自己一個人、或要對外的情境,很容易耳邊就響起那些自我懷疑的聲音,不停否定自己、批判自己「我覺得我好像做不到」、「我真的無法應對這種事」、「我不知道怎麼辦」等等,最終自信隨別人的評價起舞,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
這樣的生存策略陪伴我多年,同時也學會辯論和抗爭,起初不敢對家人,只敢對外邊可控制又可放棄的關係開始,那就是親密夥伴如男友,因為男友不適合可以換家人不行、職場上老闆和同事不行,所有與我架設起的標準不合、甚至再收到權威的評價,我就會主動把這些聲音變成內在聲音,去檢討與挑剔導出最後放棄的結果。到三十多歲,看多了職場上許多中高階主管者以激烈主張、認真吵架來獲得想要的結果、捍衛主權,自己當上主管後,便把這些當成標竿學習,學著主張、捍衛、吵架,但我其實不喜歡吵架,吵架時我整個人都會氣到發抖,通常傷敵二十、自傷八十,甚至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但回頭想想,我到底真的知道自己在捍衛什麼嗎?我有思考過我捍衛的價值是唯一的而且顧全大局的嗎?說實話,我不太確定…
唯一能使笨蛋變聰明的,是學習。
至於歲月,它只能使笨蛋變成比較老的笨蛋。
-蔡康永
圖片來源:Tatler
接近四十,我開始跟我心中最大的權威-我父親挑戰,各種為家人說話的主張「你不要再把你的想法加諸在她身上,你為什麼不能理解她的心情呢?」「你有讓她表達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嗎?」現在想起來,其實我是藉著不同主題,對我父親說出我的真實想法,只是我的勇氣不夠,總需要藉其他主題發揮。說來有趣,在寫這文章的同時,我突然懷疑自己可能把生命中遇見的男性都當作權威角色,所以我只喜歡比我聰明、有能力、有恆心毅力、有決心的霸總類型,但我更喜歡和他們Fighting,挑戰權威、彷彿戰勝會產生優越感;然而我又同時熱愛狂放不覊、不會因他人角色改變自己說話方式的男性,例如小時候看到我姪子對著山邊大叫的行為覺得很釋放,或想幹嘛就幹嘛、極度做自己的我乾兒子…總之我似乎該做的是,放下我心中對權威的認定,發自內心認知大家的平等,即使是我爸,這樣我才有機會坦承說出我的想法。
寫得有點多…,在遭遇挫折才發現,讓我挫折的不是那些人或情境,而是我賴以維生的生存策略與習慣性忽略自己的感受;換言之,大家天天在講的「愛自己」我做到的還太少,我很喜歡挖掘自己是怎樣的人、喜歡不喜歡什麼、但又不太敢接納真實的自己,習慣性忽略自己的感受、用內在聲音評價自己,導致不敢坦承面對自己想要的生活與人生;就如同阿滴的問題,如果我很想躺平懶惰,是對自己好嗎?先聆聽自己的感受也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阿滴分享的提問,引出蔡康永的分享,我覺得這概念很重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很必要,而且不跟理性、自律等衝突,它們是可以並存的,而且能游刄有餘並存的,也許才能健康快樂的生活著。
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就像你也不是真的很在乎別人的生活
-小S
圖片來源:Talter